
Prompt to Product:AI 時代開發者的範式轉移
那些年我們追逐的開發效率 還記得第一次聽到「十倍工程師」這個詞的時候,心中總是充滿憧憬。想像著有一天也能寫出十倍的程式碼、處理十倍的任務、創造十倍的價值。每當看到某個同事在短時間內完成複雜的功能,總是會想:他們是不是真的擁有某種神秘的超能力? 隨著經驗的累積,漸漸發現這更像是一個美麗的神話。真正的效率並不在於敲擊鍵盤的速度,也不在於記住多少語法細節。那些看似神奇的十倍效率,往往來自於對問題本質的深刻理解,以及選擇正確工具的智慧。 直到 ChatGPT 橫空出世,Agentic AI 開始進入我們的開發流程,我開始思考:AI 能為我們帶來什麼?又有什麼是它永遠無法取代的? 從懷疑到接受的心路歷程 最初的抗拒與恐懼 坦白說,剛開始接觸這些 AI 工具時,我的內心是抗拒的。作為一個有著多年開發經驗的工程師,看著這些「會寫程式的機器」,心中五味雜陳。那種感覺就像是突然有人告訴你,你引以為傲的專業技能可能會被一個沒有情感的演算法取代。 第一次使用 AI code assistant 時,我提出一個簡單的需求:「幫我寫一個排序函數」。當它瞬間給出了完整且正確的程式碼時,我的第一反應不是驚喜,而是擔憂。這些工具真的實用嗎?會不會最終取代我們這些工程師?依賴 AI 是否會讓我們的技能退化? 這些疑慮很真實,也很合理。畢竟,我們這個行業向來對「銀彈」保持謹慎態度。太多次,我們看到某個新技術被吹捧為「革命性的」,最終卻發現它只是解決了某個特定問題,而創造了十個新問題。 重新定義效率的數學陷阱 然而,在實際使用 Zed AI、GitHub Copilot Agent 等工具幾個月後,我發現自己的思維框架需要調整。「十倍工程師」的概念確實存在一個隱藏的數學陷阱,而理解這個陷阱是擁抱 AI 輔助開發的第一步。 我開始仔細觀察 AI 在哪些環節能夠提供幫助。當我需要寫一個複雜的正則表達式時,AI 能在幾秒鐘內給出準確的答案,而我可能需要查資料和測試十幾分鐘。當我需要重構一個大型函數時,AI 能夠快速理解程式碼邏輯並提供多種重構方案。當我需要撰寫技術文件時,AI 能夠幫我整理思路,甚至提供不同角度的表達方式。 但同時,我也清楚地感受到 AI 的局限。當系統編譯時,AI 無法讓 CPU 運算得更快。當測試套件在 CI 環境中執行時,AI 無法讓網路延遲消失。當我需要與產品經理討論需求細節時,AI 無法代替我進行那些微妙的人際溝通。當面對複雜的架構選擇時,AI 可以提供選項,但最終的決策仍需要結合業務上下文和長期策略考量。 有一天,一位同事興奮地告訴我:「用了 AI 工具後,我覺得自己的開發速度提升了十倍!」我問他:「你的專案交付時間真的縮短了十倍嗎?」他想了想,搖搖頭說:「沒有,可能只快了兩三倍。」這就是數學陷阱的本質:AI 能夠大幅加速某些特定環節,但整個開發流程的速度受限於最慢的那個環節。 從工具使用者到架構思考者 這種認知的轉變讓我重新審視自己作為開發者的角色定位。AI 的出現並沒有降低我們的價值,反而讓我們從機械性的程式碼編寫中解放出來,有更多時間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:理解業務需求的本質、設計優雅的系統架構、做出明智的技術選型決策。 我開始意識到,真正的「十倍效率」不是來自於打字速度的提升,而是來自於思維方式的轉變。當 AI 幫我們處理了大量重複性工作後,我們有機會成為更好的架構師、更好的問題解決者、更好的技術領導者。 機器可讀設計的哲學革命 經過這段時間的實踐,我得出了一個看似簡單但意義深遠的核心理念:「只有機器可讀的設計,才能被 LLM 加速」。 重新審視我們的設計習慣 這個理念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過去的工作習慣。回想一下我們是如何管理專案的:每次設計評審,我們會花費大量時間製作精美的 PowerPoint,其中包含各種流程圖、架構圖、時序圖。這些圖表在投影幕上看起來很專業,但會議結束後,它們就被儲存為 PNG 或 PDF 格式,靜靜地躺在某個共享資料夾中,再也沒有人會去更新或維護。 設計文件的情況也類似。我們用 Word 或 Confluence 撰寫詳細的技術規格,包含精心設計的格式和圖片。但隨著專案的推進,這些文件很快就變得過時,因為維護它們需要太多手動工作,而且沒有有效的方式來追蹤變更或保持同步。...